CN EN

分享

月到中秋 画里思乡
2023.09.29

中秋月夜,一年中最美的夜色;月夜思乡,时空中亘古的主题。癸卯中秋,让我们在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宏剑的作品中,品味一份独特的思乡情愫,有关皓月千里之诗意,有关人间烟火之行旅,有关深山大泽之自然。

皓月千里,思文脉之乡

中秋月色,玉露泠泠如诗。诗文化给王宏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他认为一幅佳作应与诗歌一样,具备物境、情境、意境此三种境界,体现形、形而下、形而上此三个层面,实现自我、社会、历史此三方价值。《塞上秋月之二》向晚的霞光中点染了一轮朦胧素月,同样,在《雪乡月夜之一》寒峭疏朗的月色中点缀着飘渺炊烟、农家灯火,物象并置的手法营造了诗意充盈的想象空间。在《渔舟唱晚之一》中,作者取王勃诗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意象,以敏锐的判断力,使画面的空间不断地延伸,进而贯穿时空。“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中秋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寻找文化根源的契机,我们心中的文脉,是艺术思想,是人文精神。

王宏剑的作品是充满诗性的,他提倡将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和法则与西方传统油画的写实技巧合二为一,在创作中表现我们看到的世界,让观者沉浸其中,引导其去感悟、思考、创造。

《塞上秋月之二》 2008 41cmx61cm

《雪乡月夜之一》 2009 61cmx51cm

《渔舟唱晚之一》 1991 85cmx125cm

人间烟火,思情感之乡

春花秋月,人间世事如梦。在王宏剑的《思乡曲》中,清冽的光掠过酣睡的面庞,将观者引向了他的梦境,那些远离故土,漂泊异乡求学、工作的人,每当中秋节到来,总会忆起家乡——潺潺的小河,碧绿的稻田,古朴的庙宇,亲切的面孔。思念如月光一样照亮、温暖着我们,让我们想起童年时和父母一起赏月、吃月饼、猜灯谜;青春时和同窗一起散步、聊天、许愿;别离时和挚友拥抱、祝福、告别。《初雪乡关》定格了行色匆匆,《天下黄河》刻记着投袂而起,在本是团圆的暮色中,却不乏远隔千里,远望思乡的人,或是劳作的工人,或是漂泊的游子,或是边防的战士,他们用各种方式与亲友沟通,接收来自故乡的问候与祝福,传递心声、抒发情感、寄托希望。

在王宏剑的作品中,流露出对生命深沉的关怀。人,是他的观照世界的一个窗口,他描绘了世间最普通的人、最真实的群体。温润的笔触构建起粗旷画意,素雅的色调抒写着醇厚民风,他在细微的神态中觅寻人性,在瞬间的涌动中刻画永恒,人与景浑然一体,景与情相互交织。

《思乡曲》 2010 110cmx150cm

《初雪乡关》 2019 360cmx220cm

《天下黄河》 2005 127cmx254cm

深山大泽,思风土之乡

月到中秋,绿水青山如画。王宏剑画笔下的原野、边塞、江河散发着浓厚的风土气息,《暮色草原》上平铺直叙的原野与疏朗的天空娓娓道来,微风拂过山野,舒缓、和畅;《关山秋阳》里被风沙侵蚀的古迹与肆意生长的草莽交叠建构,白云飘逸如翼,旷远、悠长;《野渡无人》中弥漫的暮色与坚实的土地扑面而来,月光照彻天地。越是身处异乡,越是怀念故土,我们心中的风土,或是绿色的原野、黄色的土楼,或是翻涌的浪潮、蜿蜒的小路。于山林静听风声,任泉水荡涤心灵,一方水土一方乡思,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们在不觉间回味与感受着来自乡土的气息。

自然、风土是王宏剑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体现着浓厚的风土情结。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写道:“大地为民众设置了他们的历史空间。大地朗照着‘家园’。”家园意识与风土情结不谋而合,王宏剑的作品在关切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含蕴着更为本真的走向诗意栖居的通道。

《暮色草原》 2019 30cmx40cm

《关山秋阳》 2019 50cmx60cm

《野渡无人》 1996 80cmx100cm

值此佳节,让我们

共赏皓月千里,思文脉之乡;

体悟人间烟火,思情感之乡;

感受深山大泽,思风土之乡。

正如作者所言:

“像追求真理一样追求创作,穷其一生”。

图: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王宏剑

文:雕塑系2021级博士生 柴鑫萌

© 2024 乐竞网址网页版,登录入口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乐竞网址网页版,登录入口

100084

© 2024 乐竞网址网页版,登录入口